我国糖尿病患者人数超1.25亿人,如何用技术让患
发布时间:2024/01/19 丨 文章来源:未知 丨 浏览次数:
糖尿病患者有没有可能像健康人群一样享受美好生活?在日前举行的第二届上海糖尿病先进技术与治疗论坛上,与会者就中国和全球糖尿病先进技术与治疗的多个关键议题展开了专业交流。
糖尿病是我国患病人数最多的慢性病之一。目前,我国糖尿病患者超1.25亿人,患病率达11.9%,相当于每8个人里就有1名糖尿病患者。
在论坛开幕式中,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主任沈银忠指出,大会是以新技术为核心的会议,同时表达了对中国糖尿病新技术发展的美好祝愿。
上海市医学会糖尿病专科分会主任委员冯波教授在致辞中表示:“传统的内分泌会议更多聚焦在药物与临床治疗的理念。如今,不拘于学科间的互学互鉴,跨界融合让我们在短时间里聚焦和看到行业里真正有价值的创新,智慧和机会的相互碰撞让我们有了更多审视、挑战、定义和赋能糖尿病治疗与管理的深度与广度。”
当糖尿病无法得到有效的治疗和控制时,患者将面临一系列并发症,包括心脑血管疾病、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足等大血管并发症,此外还会导致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病、糖尿病牙周病等。
尽管糖尿病至今仍是一种终身性疾病,无法治愈,但可以采取有效措施,延缓发病时间,甚至终身不发病。要想达成此目标,离不开医患间的默契配合。
“鉴于慢病患者人数众多,我国对服务的医疗模式提出了新要求,即从以往医院的主要功能定位:疑难危重、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满足于偶发性、急性的医疗要求,转变为以健康为中心、以人为本的满足慢性病医疗服务需求为主的长期、持续性的一体化医疗服务。”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市糖尿病研究所所长、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教授贾伟平提到,在慢病管理中,医患间的关系及沟通方式也向协作式方向发展,“不仅是医生为患者做决策,还要提高患者对于自我管理决策及行为的提升,这对健康结果的影响重大。”
数字医疗作为一种基于软件程序的疗法,可以为患者提供循证治疗干预以诊断、评估、预防、管理或治疗疾病。近年来,随着科技不断创新,动态血糖监测作为糖尿病患者关注焦点之一,也迎来了新的技术进展。
会议现场,不少与会者分享了动态血糖监测在不同场景下的应用,及相关技术准确性评估的新方法和思考。毫无疑问的是,这些技术将在不远的未来更广泛地应用于医疗实践中,成为糖尿病管理的重要工具,促进糖尿病治疗向更加智能、个性化的方向发展。
而在诊疗方面,目前国外许多医院的内分泌科主要运行模式为“大门诊、小病房”。作为国内首家实现该运行模式的单位,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内分泌科已取得不错的临床效益和社会满意度。
上海市公卫中心内分泌科主任赵晓龙教授介绍,“大门诊”指让患者定期到门诊就诊,通过智能信息化手段掌握疾病的动态信息,并积极开展患者教育,督促患者加强自我管理。“小病房”则可以解决在门诊无法完成的检查和治疗,优化院内流程,令患者在最短的住院时间内完成相关检查。
通过门诊、病房一体化的设计,将检验、治疗、患教等功能融为一体,提升患者体验。
“在内分泌科,糖尿病患者住院一天不用过夜,就可以完成其他医院2到3天完成的检查量。对一些相对疑难的疾病,比如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在这里通过两次门诊,两次一天的住院,就可以完成整个流程。”赵晓龙说。
值得一提的是,这一模式也契合国家积极推行的单病种付费改革,有助于优化诊疗流程,整合医疗资源,完善医疗质量管理体系。